初步造訪京都的遊客,大都會選擇三個著名景點:1.清水寺。2.金閣寺。3.嵐山。
第一個清水寺已經在前面遊記介紹過了,今天我來介紹金閣寺。
金閣寺又名鹿苑寺,是一座早在西元1397年建成的日本寺廟。
鹿苑寺現址原為鎌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,為藤原公經(後改名西園寺公經)所建,曾經榮華一時,但在歷經多代之後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。
應永元年(1394年)足利義滿以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「北山第」的山莊,開始大興土木整理改建。
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將軍職位讓渡給其子足利義持並出家入道,只保留太政大臣的頭銜督政,應永四年(1397年)他將北山第改名為「北山殿」,並且以主要核心建築「舍利殿」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。
由於義滿將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,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「金閣殿」。
義滿死後,其子遵照他的遺願,勸請夢窗國師開山,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,並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,山號則為「北山」。
在之後的應仁之亂中,鹿苑寺境內大部分的建築物都遭到焚燬,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倖免,成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築遺址,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戰前就列為國寶。
昭和25年(1950年),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而完全燒毀,連放在殿中供奉的國寶、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。
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《金閣寺》與水上勉的《五番町夕霧樓》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。
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(1955年)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,昭和62年(1987年)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,成為目前的狀態。
(以上是維基百科的介紹)
進入金閣寺之前,會經過美麗的楓樹
其中最有看頭的就是美麗如畫的落葉鋪成的地毯
真想光著腳丫子在上面散步,哈哈。
除了火紅的楓葉外,也有銀杏樹,黃色、紅色的楓樹樹葉,加上綠葉,真像一幅畫。
火紅的楓葉,搭配屋簷也是不錯的美景。
如果天氣能更好就更棒了!!
每年11月是傳統的旅遊旺季,人潮自然絡繹不絕。
楓樹當住了鐘樓,
可惜是不能上去。
有的時候會開放讓民眾上去敲鐘,過新年參拜的時候會敲108聲鐘。
這棵老樹看起來年齡相當長久,金閣寺本身的旅遊價值除了金閣寺本身的建築,在我看來寺廟庭院的楓樹和造景更有看頭。
因為人潮眾多,逛了一小時多,走到盡頭豁然開朗。
咦!金閣寺呢?
原來在右邊,這個角度看金閣寺最好,不僅沒有人潮阻擋,又不會被樹木遮蔽。
金閣寺閃閃金光的倒影呈現完美的日式寺廟建築的楷模!
在平靜的「鏡湖池」的池面上倒映著美麗的金閣寺,
在這個舍利殿裡面,據說供奉著佛骨。
大老遠來京都,當然要和金閣寺合照啦!!
憂心忡忡的臉,難道是當心台北股市出現巨變??
我特別喜愛這個角度的構圖,利用楓葉把照片上方的空白處填補,使整個畫面豐富些。
再來是,我可以用金閣寺背後的楓樹當借景,實在美極了!!
鏡湖池池水的另一畔也有好風景,
金閣寺主要是這是「迴游式庭園」的日本造景風格,
迴游式庭園的意思是「以一主題為中心,透過動線的安排,環狀圍繞此一主題漫步。透過樹叢、矮籬、巨石假山等等的安排
使每個視角產生迥異的視覺趣味,通常主題中心為水池」
繼續沿著步道慢慢地走,背後的楓樹林就是一群稱職的配角。
落葉繽紛的地躺,好美啊!
旁邊還有一個叫做「白蛇之塚」,後面的塔就象徵法海的雷峰塔,它是五輪塔,代表地水火風天。
這樣的造景有「法海無邊、回頭是岸」的寓意,主要是當時最早「西園寺」的守護塚,也有祈雨的寓意
繼續沿著山坡往上走,會看到金閣寺的屋頂。
金閣寺的屋頂有一尊鳳凰喔。
走著走著發現一棟不錯的茶屋,來喝杯茶吧。
熱熱的日式抹茶,在5度左右的氣溫下,喝起來格外舒服。
當然要搭配一塊日本甜點嘍。
人群真的太多了,不然喝起來一定很愜意。
喝著茶,看看楓葉,這才是旅行嘛。
喝完茶後,沿著步道繼續走下去,庭院的楓葉好火紅。
最後我們要前往下個目的地了-嵐山,好捨不得這些美景啊。